研究指出,父親對於青少年子女的發展,如同對於學步幼兒與孩童的影響一樣重要。
隨著每殺害一個人,他似乎都在嘲弄她,也離她愈來愈近...... #08:《克雷的橋》|馬格斯・朱薩克 Photo Credit:克雷的橋 鄧巴家的男孩沒有母親,也不需要父親。犯案模式指出了一個人——連續殺人犯沃倫荷伊,但是他已經關進牢裡。
在他的寄養家庭發生滅門血案後,他再度成為孤兒。#05:《門徒》|泰絲・格里森 Photo Credit:門徒 酷熱難當的波士頓夏天,在這個城市發生了一連串令人震驚的罪案:一個施虐狂強迫富有的男人看著自己的妻子被殘酷對待,最後再以綁架和死亡告終。每個人都認為是路克賀德勒殺害了他的妻子和六歲的兒子之後,自己吞槍自盡。當問題不斷累積,同時猜疑在鎮上蔓延,佛柯被迫要與這個20年前排斥他的小鎮正面交鋒。#02:《假面飯店》|東野圭吾 Photo Credit:假面飯店 在柯迪希亞飯店工作的山岸尚美,發覺了曾交往過的男人的假面。
為了找出兇手,警方決定臥底成飯店人員潛入搜查。當佛柯深入挖掘命案,努力追查摯友罪行的真相,深埋在20年前的秘密也將浮上檯面。簡單來說,報紙沒有準備好因應分類廣告的替代平台。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臉書搶走大半的數位營收,但這有部份是因為它集結了如名人後代出生的消息、求才廣告、氣象等「軟性」新聞的閱聽群眾,而Google、Instagram、Tumblr、Snapchatt、推特和LinkedIn又專門處理以前由報紙發送的社群資訊。即使到了2018年,皮尤研究中心也發現只有43%的美國人會在臉書上看新聞,而且這當中還包括「軟性」的新聞型式,像是明星八卦新聞和釣魚式標題(clickbait)的文章。但實際上,早在臉書流行起來以前,大眾對新聞品牌的忠誠度就已經開始潰散了。文:王年愷由於營收銳減之故,新聞業正處於一波寒冬之中,近十餘年來各大報紙和雜誌紛紛出現裁員潮。
媒體發展出客觀性的標準,是在19世紀末羶色腥報導過頭之後,用以將採集和報導新聞的工作專業化。因此,更正確的說法是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搶走了新聞產業以前的資金來源。
其他重要的報導方式並不會將客觀性與不帶立場畫上等號,這種的例子包括《時代》(Time)雜誌那種說故事的方式。)但Craigslist不是唯一干擾這個市場的兇手:eBay等網站讓全世界的閱聽群眾有更多選擇,而新興的Amazon Seller和Facebook Marketplace又增加了這方面的競爭對手。但是,這波不景氣也有部份源自一些關於新聞業和新聞產業史的錯誤想法和觀念。但實際的情況比這複雜:從1990年代開始,線上發表內容變得十分容易,許多獨立數位出版品便由此而生。
迷思二:廣告網站毀了報紙美國廣告網站Craigslist創辦人Craig Newmark在2018年捐了2000萬美元在紐約城市大學新聞研究所掛名後,撻伐之聲紛紛傳來,因為許多人認為Craigslist正是從報紙偷走廣告收益的元兇。分類廣告的消失確實傷到廣告收益:2000年時,美國報紙業的廣告營收有大約40%來自分類廣告,但到了2012年只剩大約18%。迷思四:臉書危害到新聞產業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Roy Greenslade說臉書是「報紙的頭號公敵」,認為它會限制新聞的閱聽群眾,攪亂新聞產業。真相比較複雜:美國人每年閱讀的「硬性」新聞型式越來越少。
著名專欄作家Walter Lippmann曾說,客觀性是用來對立場偏好負責,不是用來消除立場偏好。自從美國獨立以來,新聞媒體往往公開有立場偏頗。
」《紐約》雜誌多年前也說Newmark是「新聞爆破者」,指責他是「殺掉你的報紙的兇手」。Craigslist也許是這方面最早出現的新廣告平台,取代了報紙分類廣告的功用,但由於現今相關的平台太多,這表示沒有任何一個是原兇。
這不單是臉書搶走閱聽群眾而已:RSS閱讀器和Google新聞等平台問世後,一般人早就漸漸遠離以品牌忠誠為主的新聞閱讀,報紙抓住讀者的能力(這也是廣告買主想要的)也因而減低。中、大型報社產出的內容大多是小至地方、大至全國的報導,由各地的媒體紛紛自行複製同樣的內容,但當讀者可以用網路在各個網站上看到相同的內容後,這種模式便沒有意義了:只要一間報社讓讀者免費閱讀全國新聞,或是有缺乏原創內容的聚合網站整理各方的新聞摘要,這些網站便能吸走絕大多數的廣告收入。(廣告營收至今仍然通常高過訂閱費營收。如果認為這個問題是因為讀者不需付費就能取得內容所致,這樣就是忽略了真正的原因:媒體失去對內容發送方式的控制能力。他的一些想法在新聞學校裡深具影響。這個概念似乎相當簡單:線上新聞協會(Online News Association)的倫理守則說:「在客觀新聞裡,新聞報導必須試圖呈現各方觀點來達到平衡
真相比較複雜:美國人每年閱讀的「硬性」新聞型式越來越少。但是,這波不景氣也有部份源自一些關於新聞業和新聞產業史的錯誤想法和觀念。
自從美國獨立以來,新聞媒體往往公開有立場偏頗。文:王年愷由於營收銳減之故,新聞業正處於一波寒冬之中,近十餘年來各大報紙和雜誌紛紛出現裁員潮。
迷思四:臉書危害到新聞產業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Roy Greenslade說臉書是「報紙的頭號公敵」,認為它會限制新聞的閱聽群眾,攪亂新聞產業。這個概念似乎相當簡單:線上新聞協會(Online News Association)的倫理守則說:「在客觀新聞裡,新聞報導必須試圖呈現各方觀點來達到平衡。
」《紐約》雜誌多年前也說Newmark是「新聞爆破者」,指責他是「殺掉你的報紙的兇手」。迷思二:廣告網站毀了報紙美國廣告網站Craigslist創辦人Craig Newmark在2018年捐了2000萬美元在紐約城市大學新聞研究所掛名後,撻伐之聲紛紛傳來,因為許多人認為Craigslist正是從報紙偷走廣告收益的元兇。即使到了2018年,皮尤研究中心也發現只有43%的美國人會在臉書上看新聞,而且這當中還包括「軟性」的新聞型式,像是明星八卦新聞和釣魚式標題(clickbait)的文章。在2005年時,臉書還只有趕流行的大學生在用,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這一年的新聞媒體現況報告就指出,美國人會在各種媒介和平台上看新聞報導,因此沒有特定偏好某種媒介或品牌。
但實際上,早在臉書流行起來以前,大眾對新聞品牌的忠誠度就已經開始潰散了。媒體發展出客觀性的標準,是在19世紀末羶色腥報導過頭之後,用以將採集和報導新聞的工作專業化。
著名專欄作家Walter Lippmann曾說,客觀性是用來對立場偏好負責,不是用來消除立場偏好。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迷思三:好的新聞必須是客觀的美國新聞研究所(American Press Institute)認為,一般大眾對新聞客觀性的理解有誤,因為人們將客觀性與缺乏偏頗立場混淆。
這不單是臉書搶走閱聽群眾而已:RSS閱讀器和Google新聞等平台問世後,一般人早就漸漸遠離以品牌忠誠為主的新聞閱讀,報紙抓住讀者的能力(這也是廣告買主想要的)也因而減低。其他重要的報導方式並不會將客觀性與不帶立場畫上等號,這種的例子包括《時代》(Time)雜誌那種說故事的方式。
這些數位平台除了有一些原創內容外,還會從其他媒體轉貼內容,再加上一點分析。新聞原本是一種不易取得、消耗者選擇又不多的產業,但獨立出版和無遠弗屆的網路打亂了這種傳統的營運模式。因此,更正確的說法是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搶走了新聞產業以前的資金來源。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臉書搶走大半的數位營收,但這有部份是因為它集結了如名人後代出生的消息、求才廣告、氣象等「軟性」新聞的閱聽群眾,而Google、Instagram、Tumblr、Snapchatt、推特和LinkedIn又專門處理以前由報紙發送的社群資訊。
(廣告營收至今仍然通常高過訂閱費營收。分類廣告的消失確實傷到廣告收益:2000年時,美國報紙業的廣告營收有大約40%來自分類廣告,但到了2012年只剩大約18%。
)但Craigslist不是唯一干擾這個市場的兇手:eBay等網站讓全世界的閱聽群眾有更多選擇,而新興的Amazon Seller和Facebook Marketplace又增加了這方面的競爭對手。中、大型報社產出的內容大多是小至地方、大至全國的報導,由各地的媒體紛紛自行複製同樣的內容,但當讀者可以用網路在各個網站上看到相同的內容後,這種模式便沒有意義了:只要一間報社讓讀者免費閱讀全國新聞,或是有缺乏原創內容的聚合網站整理各方的新聞摘要,這些網站便能吸走絕大多數的廣告收入。
但實際的情況比這複雜:從1990年代開始,線上發表內容變得十分容易,許多獨立數位出版品便由此而生。Matthew Ingram在《哥倫比亞新聞觀察》(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裡認為臉書是「危脅新聞產業」的元兇之一,因為它「漸漸吸走以前支撐大多數媒體產業的廣告營收」。